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宁波市把构建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均衡为先、效率至上,统筹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开展“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并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对送戏下乡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并对演出剧团和剧目实行招标。为了进一步厘清市、县两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发挥市级财政资金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从2014年开始,宁波市对“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进行转型升级,推出了“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以下简称“天然舞台”),送戏到全市乡镇(街道),逐步实现基层群众从“有戏看”到“看好戏”的转变。
二、项目内容
(一)购买主体。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天然舞台”的主办单位,也是购买主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宁波剧院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各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各地活动的实施主体,负责落实演出场地和安全保障工作。
(二)承接主体。“天然舞台”的承接主体为全国各地的国有剧团、民营剧团和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剧团要求经文化部门、工商部门注册审批,具有营业性演出资质,注册在岗人员不少于20人,提供至少5台可供上演的优秀剧目,拥有必须的演出设备。演出经纪机构要求经文化部门、工商部门注册审批,具有经纪涉外营业性演出资质并通过有效年度审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提供至少1台可供上演的国(境)外优秀剧目。
(三)资金安排。市财政每年安排7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天然舞台”的采购和运行,其中710万元用于采购剧团和剧目,50万元用于宁波剧院对“天然舞台”的管理运行。
三、实施情况
(一)精心设计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实施方案》。一是合理分配资金,全年演出资金以定额方式下达给各县(市)区,资金分配额度以当地常住人口数和公共财政收入为主要依据,与当地常住人口数成正相关关系,与公共财政收入成负相关关系。二是落实工作责任,要求各地在组织实施好“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同时,担负起本地“送戏下乡”的职责,按照“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因地制宜设计载体,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有效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并纳入全市文化工作目标考核。
(二)规范管理实施。一是剧目采购。演出剧团及其演出剧目通过政府采购确认,由市政府采购中心就“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演出资格认定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面向全国各地国有剧团和优秀民营剧团,2014年中标剧团54个,2015年中标剧团66个。这些剧团中既有中央歌剧院这样的国家级院团,也有上海越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青岛京剧院、上海演出家艺术团等省级院团,还有省内外的民营剧团。二是点单确认。各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按照所分配的资金额度自主选择演出剧团及剧目,制订年度演出计划,合理安排剧目和场次,并分解至各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根据本地群众的喜好和需求提出具体计划,计划安排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审核通过后实施。在点单的过程中,演出剧目兼顾不同观众群体,除传统戏曲外,适当安排儿童剧、话剧、综艺等剧目,同时安排一定场次进校园、企业和工地。三是演出实施。演出活动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宁波剧院具体实施。宁波剧院根据各地汇总情况对演出剧团、日期、档期进行统筹安排,分别与剧团和演出场所签订合同,组织演出的配送和实施。2014年和2015年,“天然舞台”共演出1100多场次,其中国有剧团演出355场次,遍及全市209个演出场所(点)。四是监督考核。对县(市)区文化部门和承接主体进行跟踪监督,年底实行考核,对有违规行为的演出剧团取消下一年度投标资格,对组织工作实施不力的县(市)区酌情削减分配金额。2016年计划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演出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三)市场推进运作。一是委托运作。宁波剧院负责具体运作“天然舞台”,在演出组织实施上,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层提供点单咨询、场馆建设、配送操作等服务,缓解基层人手紧、力量弱、不专业等矛盾,提高演出活动组织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也可以从具体事务中脱身,变“运动员”为裁判员,加强监管。二是低票价运作。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探索改变“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免费看戏的模式,采用低票价制度,票价不得超过50元,对特殊群体和进校园、企业、工地等特殊活动采取免费政策,票务销售所得用于场租补贴、运营补贴以及票本制作、演出宣传等。
四、项目成效
(一)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总体思路,政府不包办,机构不垄断,通过政府采购、委托管理等市场化手段,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了政府与市场联动推进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集中采购演出剧目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剧团中标价普遍比市场价低20%左右。而通过统筹协调后,适度规模化使得演出的运作费用也大大降低,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为城乡群众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演出剧目,涵盖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话剧、歌剧、评剧、儿童剧、杂技等二十多个剧种,可供选择的剧目达1000多台,改变了过去以民营越剧团低端演出为主的格局,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提升了文化服务品质,提高了文化生活满意度。不少农民表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交响乐、芭蕾舞等城里才能看到的高雅艺术演出,这在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三)盘活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近几年来,我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许多乡镇建起了剧院,但是由于缺乏管理人才、资源和经验,加之单体运行成本过高,设施利用率普遍不高。“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为这些剧院注入了活力,充实了活动内容,使剧院“转”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老百姓享受文化的场所,由此还催生了“城乡演出院线”,以宁波剧院为龙头,乡镇剧院加盟,统一管理剧院、统一安排剧目、统一票务运作的模式,盘活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